EBMT大咖访谈丨胡晓霞教授:聚焦白血病整体治疗,解析瑞金移植团队研究成果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5 10:48:37  浏览量:60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围移植期,如移植时机、巩固治疗、维持治疗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近日召开的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晓霞教授团队有多项研究成果入选,特别是针对白血病的整体治疗及移植衔接的几项研究(B254、B259、A001)备受关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胡晓霞教授,深入解读这3项研究的内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围移植期,如移植时机、巩固治疗、维持治疗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近日召开的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晓霞教授团队有多项研究成果入选,特别是针对白血病的整体治疗及移植衔接的几项研究(B254、B259、A001)备受关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胡晓霞教授,深入解读这3项研究的内容。
 
胡晓霞教授:在本次会议中,瑞金移植团队共有1项口头报告和3项壁报入选。在这些壁报中,我们重点关注了白血病的整体治疗以及移植的衔接问题。
 
第一项是关于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的研究(B254)。尽管CBF-AML有两个亚型,但目前这两个亚型的移植时机基本一致。我们的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的中期汇报数据分析发现,CBFβ::MYH11亚型的移植时机与经典的RUNX1::RUNX1T1亚型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主张对这两个亚型进行区分处理。我相信,很多血液学专家在这两个亚型的临床处理中也都有非常相似的体会。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贝林妥欧单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最后一次巩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B259)。贝林妥欧单抗能够加深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缓解深度。然而,哪些患者能够真正从移植前的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中获益,依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对于复发/难治的B-ALL患者,在移植前使用贝林妥欧单抗作为最后一次巩固治疗,对改善移植结局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于那些在移植前已经获得第一次缓解,且可测量残留病灶(MRD)阴性、深度缓解的B-ALL患者,使用贝林妥欧单抗作为维持治疗,对移植结局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第三项研究则探讨了移植后维持治疗的适宜人群(A001)。目前,移植后维持治疗,尤其是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究竟哪些高危患者能够真正从HMA维持治疗中获益,不同移植中心在实践中体会各异。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500例移植患者数据。研究发现HMA维持治疗对伴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具有显著治疗价值。而对于那些在移植前已经获得深度缓解的高危患者,移植后的维持治疗并未带来额外的生存获益。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回顾性数据,为后续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优化整体的移植治疗策略。
 
研究简介
 
B254
合并CBFβ::MYH11融合基因成人AML患者的移植决策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ransplant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 AML patients with CBFβ::MYH11 fusion
第一作者:黄静涛通讯作者:胡晓霞
 
伴随染色体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这类AML被归类为核心结合因子白血病(CBFβ-AML)。尽管根据NCCN指南和ELN危险度分层,CBF-AML属于预后良好组(尤其在接受强化疗时),但仍有约30%~40%患者复发。目前,CBFβ-AML最佳移植时机尚不明确。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23年8月期间确诊的175例伴有CBFβ::MYH11-AML病例。入组标准包括:(1)预期生存期≥3个月;(2)病历资料完整。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骨髓(BM)中的可测量残留病(MRD),并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二代测序技术评估CBFβ::MYH11转录本水平及其他伴随突变。MFC-MRD阳性定义为骨髓中原始细胞≥0.01%;若骨髓中CBFβ::MYH11转录本(以CBFβ::MYH11/ABL1拷贝数比值表示)较治疗前下降<3-log,则判定为分子学MRD应答不佳(Mol-MRD阳性)。
 
共有135例可评估患者,根据后续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化疗组(n=61)和allo-HSCT组(n=74)。Allo-HSCT组的3年EFS显著优于化疗组(89.1%比69.6%,P=0.044),但两组的3年OS无显著差异(92.3%比87.9%,P=0.9)。巩固治疗2个周期后MFC-MRD阳性和/或Mol-MRD阳性患者,化疗组与allo-HSCT组的3年OS均无统计学差异(50%比91%,P=0.3;90.9%比91%,P=0.7)。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KIT/FLT3/RAS)突变频率最高,但治疗方式(化疗或allo-HSCT)对伴随KIT D816、KIT D419及FLT3-ITD突变的CBFβ::MYH1 AML患者的长期生存均无显著影响。此外,CR1对比CR2期接受移植的患者,其3年OS亦无显著差异(91.2%比80.8%)。
 
因此,allo-HSCT可进一步改善伴CBFβ::MYH11融合基因的AML患者,EFS但未显著提升OS。传统高危因素(如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MRD应答不佳或不良突变)并未影响患者长期生存。
 
B259
贝林妥欧单抗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可使复发难治性或持续可检测残留病灶(MRD)阳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显著获益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or persistent MRD benefit from blinatumomab bridging prior to allo-HSCT
第一作者:黄佳瑜通讯作者:胡晓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有效方法。然而,移植后复发(约50%)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移植前评估为可测量残留病灶(MRD)阳性的患者。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blina)是一种双特异性CD3和CD19单克隆抗体,通过引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裂解CD19阳性细胞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blina桥接移植是否可以改善MRD阴性的B-ALL患者的预后尚不清楚。
 
研究纳入了在2021年5月至2024年7月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33名MRD阴性B-ALL患者,分为三组:A组(仅接受化疗后MRD阴性,n=47),B组(化疗后MRD阳性并使用blina后MRD阴性,n=54),C组(化疗后MRD阴性并使用blina巩固,n=32)。
 
与C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移植前接受了更多周期的巩固治疗。B组患者表现为更差的预后,51.9%(n=28)的患者为复发/难治性(R/R)B-ALL,且29.6%(n=16)的患者在一个周期诱导化疗后未能达到完全缓解。57.4%(n=31)的B组患者接受至少2个周期治疗从而达到MRD阴性。三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97.9%比88.3%vs.90.2%(P=0.28),无病生存率为78.6%比73.8%vs.79.8%(P=0.70);复发率为14.2%比19.8%vs.3.1%(P=0.10);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0%比6.5%vs.6.6%(P=0.24)。
 
以上研究提示,MRD阴性的B-ALL无论是否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桥接贝林妥欧单抗,其移植结局无差异;而R/R或持续MRD持续阳性的患者在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桥接移植后可获得与化疗敏感的B-ALL患者一致的预后。因此,贝林妥欧单抗可优化B-ALL患者移植时机。
 
A001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去甲基化药物(HMA)维持治疗改善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相关基因突变(MR)的成人高危AML患者长期生存
Myelodysplasia-related genetic mu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following HMA maintenance treatment after allo-HSCT in AML patients with adverse-risk
第一作者:黄佳瑜通讯作者:胡晓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去甲基化药物(HMA)维持治疗可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提高移植后生存结局。但哪些患者能获益于移植后HMA维持治疗尚不明确。
 
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在8家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69例高危AML患者。所有患者分为维持组(MT组,n=136)和非维持组(NMT组,n=333)。MT组患者中位维持治疗疗程为4(范围:2-6)次,维持开始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8(范围:2.8-5.9)个月。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2(范围:17.5-28.2)个月,MT组及NMT组患者移植后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7.9%比52.1%(P=0.005),复发率为20.0%比24.4%(P=0.368),无复发生存(RFS)69.9%比58.8%(P=0.032),总生存率(OS)为75.4%比67.5%(P=0.041)。在多因素分析中,维持治疗是移植后独立保护性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伴有骨髓增生异常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从HMA维持治疗中获益最大(OS:HR 0.48,P=0.008;EFS:,P=0.005),且CR1合并MRD阳性的患者更为显著。此外,维持治疗也可改善有KMT2A重排或BCOR突变的CR1合并MRD阳性患者的EFS(HR 0.10,P=0.011;HR 0.01,P=0.031)。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予以去甲基化药物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长期预后,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获益最大。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