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谈笑间︱孟志强教授:卅余载春秋,藏在时光里的医者情怀;应时而变,于极致之处护佑生命之光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5/7 10:16:52  浏览量:794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他挑战国内高发难治癌症,兼收并蓄、学贯中西;他怀微见远、应时而变,推动肿瘤微创综合治疗,消瘤于无形之中;他宽厚随和,温文尔雅,却巍峨如城墙守护着肝胆胰肿瘤患者的一方安宁;他予乐于做,方寸之间,丈量生命之“渡”,细微之处,疗愈生命之光;他精进不休,追索卅余载医者情怀,初心不变。肿瘤瞭望“谈笑间”系列专栏,与名医回望过去,品尝医学生涯的人生百味。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座客专栏。

 

 

第壹章

予乐于学,水到渠成


肿瘤瞭望 :非常感谢孟志强教授座客肿瘤瞭望谈笑间,您从事医疗工作已经有三十余年,请问当初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了医学这条道路?


孟志强教授:1985年,我还是一个只有15岁的初中毕业生,适逢中医药教育改革起步,我有幸成为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8年学制少年班的一名学员。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已经三十多年。在那个年代,一个刚及“束发”年纪的孩子,自己做主的可能性比较小。回忆当初,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可能并非出于我个人的意愿。我小时候体质较弱,容易感冒发烧,父母认为做医生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我还是遵循了父母的意愿选择学医。


经过少年班的8年历练,我又先后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又经历了中西医学的系统学习,以及于尔辛教授等前辈的耳提面命。随着学医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思想的逐渐成熟,我也逐渐爱上了这个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基于所学治病救人,也为我带来了非常多的成就感。



肿瘤瞭望 :您又因何选择了肝胆胰肿瘤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孟志强教授:这其中既有巧合,也有必然因素的存在。我读硕士学的是神经内科专业,尽管这在当时是个非常不错的专业,但治疗手段相对仍比较匮乏。硕士毕业后需要选择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博士,考虑到肿瘤既是一个比较高发的疾病,且治疗难度较大,在当时看来发展前景比较好,而自己也希望能够在医学领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本领,所以就开始往肿瘤领域发展。凭借前辈、师兄们的指点和推荐,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考到原来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读博士,并且在毕业后就一直留在这里,而在博士毕业之后专业相对固定,便基本上按照原来的专业去继续发展。


肿瘤瞭望 :您攻读博士期间师从著名中西医肿瘤专家于尔辛教授,其中有怎样的故事?


孟志强教授:于尔辛教授是中国最早从事肿瘤中西结合治疗研究的专家,1955年从原来的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肿瘤医院,在肝癌的治疗领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我读书的时候无论年资还是声望都非常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于教授记忆力过人,学识非常渊博。在博士学习期间,有一次我想到了某个研究方向向于教授请教,他立马告诉我这个方向研究曾有人做过,相似的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哪一年、哪一期的某刊上。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因为他提到的文献发表时间与当时相隔有两年,而在那样一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查找文献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主要依靠图书馆。但是,我真的按照他所说的在那一期的期刊上查找到了这个研究。


此外,于教授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个时候他的年资已经非常高了,身体不是特别好,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周花三天时间到图书馆里把所有能拿到的文献阅读一遍。于教授主要从事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且可以说是当时国内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后来我选择从事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治病救人中表现出大医精诚的精神,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深深触动到了我们,而我们作为他的学生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他的经验和精神,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探索下去。



第贰章

予乐于做,披沙炼金


肿瘤瞭望 :您在微创手术方面精益求精,取得非常卓越的成就,在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中西医结合探索之路中,您有怎样的心得和体会?


孟志强教授:肝胆胰肿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低,且药物研究进展相对较慢,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针对这些病种都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作为一个医生,患者到你这里来,总归希望他能够好转,能够治好,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作为这个专业的探索者,肯定非常着急。


于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慢慢地就形成了向微创化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已有的治疗手段去杀灭肿瘤。在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的技术、设备、治疗方案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体现出来的疗效也越来越好,再加上治疗过程中患者受到的伤害也比较小,所以这种治疗模式也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此外,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也希望利用这个天赋造福患者。


肿瘤瞭望 :您在这种治疗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孟志强教授: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我们的治疗技术与方案并没有成熟、系统化地写入临床指南。虽然这种治疗模式在临床上疗效可观,但想要推广到全世界都认可,影响整体治疗格局,仍需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而想要将以药物为主的治疗策略转变为以微创手术为主的治疗策略,此类临床研究的开展也充满挑战。近几年来虽然我们不断有研究结果出炉,但对于推进整体治疗模式的转变仍较为缓慢,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治疗模式还不能被全世界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我们探索和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止。


目前,针对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我们有自己一整套的治疗方案,而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可以发现,与指南上的标准治疗模式相比,我们的治疗技术和方案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和副作用要相对较小,而且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多数指南方案。这些都是我们过去近20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而对这种治疗模式的推广过程将会是一个比较缓慢以及艰辛的过程,我们也需要不断努力。


第叁章

探索不止,应时而变


肿瘤瞭望 :2004年,您前往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其中有怎样的故事?


孟志强教授:2004年去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国内肿瘤医生的能力以及见识,与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生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进修时我主要学习如何开展临床研究,而那段时间的经历为我后来临床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临床研究的开展,国内外除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存在差别外,医院对于医生的临床支撑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一共有两万名职工,其中临床医生只有一千多人,但几乎每位医生都有很多的科研助理去共同支持临床治疗、临床研究的开展。


回到国内,似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临床医生单独来完成,随着临床研究工作的不断增多,对医生精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这些年的变革,我们在开展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有科研助理、第三方临床研究协调员等诸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将复杂的临床试验进行专业、精细化分工,高质量地完成,未来,相信国内外临床研究开展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肿瘤瞭望 :您从美国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基于这样的经历,面对我国肝胆胰肿瘤的诊疗现状,您在治疗过程中有怎样的体会?


孟志强教授:我所从事的专业是肿瘤领域最难治的肝胆胰肿瘤,相对其他很多类型的肿瘤来说,肝胆胰肿瘤的治疗难度较大,患者的生存期也较短,临床医生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也较少。但是作为医生我们不能束手待毙,需要挖空脑袋想办法,知难而上将能力发挥到极致。不过,随着肿瘤药物研究的进展,原来比较难治的肿瘤,可能会因为某个研究的突破,而变得比较治疗简单。


在肝胆胰肿瘤中,率先获得药物重大进展的是肝癌,以前中国是肝癌高发的大国,很多患者由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癌,这部分患者比较难治,情况也比较复杂。肝硬化、肝功能较差以及肝脏肿瘤等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障碍,基于此,我们选择了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这种模式,在消除肿瘤的同时,希望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让患者保持比较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不过,随着近几年免疫治疗药物的上市以及许多新的技术的应用,肝癌治疗的疗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对,近几年来胆道肿瘤、胰腺癌等的治疗虽然有所进步,但是进步相对较小。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十多年前我们临床试验统计的数据显示,这部分患者通常中位生存时间不到半年,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根据我们每年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经从当初半年不到延长至现在一年左右,虽然从绝对数值上看依然还是不够理想,但是相信未来随着某个临床研究的成功我们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也知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要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这对于从事肝胆胰肿瘤治疗的专家而言,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些突破,贡献也会非常瞩目。


第肆章

孜孜以求,以匠心守初心


肿瘤瞭望 :您从医三十多年以来,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患者。其中有没有让您最难忘的患者呢?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孟志强教授:每个年轻医生的成长离不开一位好导师,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患者病情中往往有多种多样的因素掺杂在一起,教课书上所写的一些标准化程序,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难以套用。因此,哪怕在医学院读书读得再好,可能一开始到临床上什么也都不会,如何解决临床复杂难题,对所学专业技能、实践与经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往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治疗技术,尽最大可能为患者服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治疗都会100%成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让你不断进步。


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难治的患者,而我们能够成功控制他们的病情,这个时候都会感到十分开心。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位浙江来的肝癌患者,经历肝癌术后复发、手术、再次复发的情况。由于没有办法再接受手术,于是找到我并让我用微创的方法为他治疗。但这位患者治疗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复发,到差不多快3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差不多为他做了七八次微创手术。每次复查不仅为他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对我来说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后来,我决定采用临床研究中最新获得的技术成果,并与微创手术结合在一起给予这例患者治疗,结果奇迹发生了,患者疾病一直保持稳定到现在!目前已经差不多接近10年的时间了但这位患者都没有再重新复发。现在,他每年都来复查一次,而每次看上去心情都非常放松。作为医生,临床上每次碰到这类病情特别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够帮助他们控制病情,心情也都会非常好。


当然,在临床上我们对于一些比较难治的肿瘤,很多时候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这对医生来说会有很大的精神包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去探索,将能力发挥到极致,想办法一点一滴进步。实际上在这短短二三十年间,肿瘤发病谱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而近几年总体而言,虽然肝癌发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但肝癌的病理类型中胆管细胞来源的肿瘤占比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肝癌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伍章

无怨无悔,护佑生命之光


肿瘤瞭望 :您对青年一代医生,以及未来所有即将走向临床的学生有怎样的劝诫和指导?


孟志强教授:从全球范围来讲,基本上每个国家选择学医的都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学生。在我们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优秀的学生都不再选择学医了,现在青年人选择从医的意愿在大大下降。不过近几年来,尤其是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整个社会对医生的认知和态度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虽然医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相对来说投入和待遇回报也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医生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职业,未来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因此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参与到一线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建设中。


如果选择了学医这条路,实际上将来职业的变数就会比较少,这也是医学专业特征所决定的。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因此有必要做好吃苦耐劳的打算,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


最后,医生需要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当你能切实解决患者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够感到幸福,感到开心,笑到最后。


肿瘤瞭望 :2018年全国第一个消融治疗方向专家委员会成立了,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主要基于怎样的背景?将会给微创消融技术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孟志强教授:基于微创消融领域的蓬勃发展以及既往所取得的治疗成绩,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得到了学会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微创消融技术基于其独特疗效的优势,在临床中被越来越普遍应用,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此外,尽管微创消融技术越来越普及,但仍属于一种新兴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而专委会的成立有助于将全国这个领域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协同作战,开展更多研究探索。


在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委会成立后我们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其一是在基层普及这项技术。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大概举办了几十场学术普及活动,帮助基层医院建立体系开展消融治疗。其二是我们也在探索消融治疗的前沿方向。如何在消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治疗,如何通过联合治疗方案将肿瘤控制的更好,如何开展MDT多学科协作将这项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我们需要做一些前沿性的探索,目前这项工作也在持续开展中。


肿瘤瞭望 :回顾您从医生涯的三十几年,您有什么样的总结和展望?


孟志强教授:在三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既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困惑迷惘。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走过的三十余年医学之路,那就是“无怨无悔”。生命是可贵的,健康是无价的,如何用自己所学、所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去解救更多的患者,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开心,这始终是我最大的期望。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谈笑间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