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指南解读>正文

CSCO指南·档案丨执中国之笔,写中国指南——江泽飞教授分享CSCO BC指南成长历程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8 11:43:44  浏览量:6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家族”中,《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CSCO BC指南)是2016年首批启动编写的5个专业指南之一。自从2017年首版发布以来,CSCO BC指南保持每年更新,并在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中英文、口袋书、患教、人工智能(AI)等多个版本,成为广受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欢迎、国际乳腺癌同道所认可的指南。在2025年CSCO BC年会以及CSCO指南大会来临之际,《肿瘤瞭望》特邀首版CSCO BC指南工作组组长、CSCO理事会候任理事长江泽飞教授,回顾CSCO BC指南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特色。

编者按: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家族”中,《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CSCO BC指南)是2016年首批启动编写的5个专业指南之一。自从2017年首版发布以来,CSCO BC指南保持每年更新,并在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中英文、口袋书、患教、人工智能(AI)等多个版本,成为广受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欢迎、国际乳腺癌同道所认可的指南。在2025年CSCO BC年会以及CSCO指南大会来临之际,《肿瘤瞭望》特邀首版CSCO BC指南工作组组长、CSCO理事会候任理事长江泽飞教授,回顾CSCO BC指南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特色。
 
CSCO BC指南·档案
 
2016年4月:CSCO指南编写启动,同时成立CSCO BC专家委员会;
 
2016年5月:CSCO BC指南工作组成立;
 
2017年4月:首版CSCO BC诊疗指南在北京乳腺癌高峰论坛上发布;
 
2019年4月:在完成I/II期试验以及启动III期试验后,CSCO BC PAD发布;
 
2022年11月:首版《CSCO患者教育手册:乳腺癌》发布;
 
2024年12月:CSCO BC指南走进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开展的海外巡讲活动
 
忆往昔历历在目
首版CSCO BC诊疗指南诞生记

《肿瘤瞭望》:2017年,您作为组长,领导编写和发布了首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首版CSCO BC指南诞生的背后故事?

江泽飞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一直致力于推动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在秦叔逵教授、吴一龙教授、马军教授、李进教授等CSCO领导的引领下,我们认识到不能仅仅依赖于翻译国际指南。随着中国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药物自主研发和引入的持续增加,我国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诊疗需求的指导标准。
 
实际上,CSCO BC指南的工作开展可追溯至2016年4月,CSCO指南编写工作启动时,确定了第一批专业指南(包括肺癌、大肠癌、胃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五个专业指南)的编写计划。经过精心的循证医学证据收集和策划,2017年1月,宋尔卫院士、殷咏梅教授、吴炅教授以及我本人等CSCO BC主要领导专家,以及CSCO BC中的内科、外科、放疗、病理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了首次CSCO BC指南专家讨论会,对重点内容进行投票表决。在指南制定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了此前中国版NCCN指南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借鉴了相关国际共识讨论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徐兵河院士、邵志敏教授等主席团专家的指导,纳入了多项中国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我国原创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当时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条件,我们拥有一支团结的专家队伍,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
 
2017年4月,第一版CSCO BC指南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我们在治疗推荐时主要分为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相对来说比较粗放,但在当时而言非常实用、简洁明了。在印刷方面,时任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认为应当参考临床医生白大褂口袋的大小,让CSCO指南变身为方便携带的“口袋书”,以便于临床医生随时翻阅查找。因此,我们制作了一个便携式版本,受到了很多同行的欢迎,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2017.v1版CSCO BC指南新闻发布会现场
 
看今朝繁花似锦
兼备“高大上”和“接地气”的指南

《肿瘤瞭望》:经过8年的发展,CSCO BC指南在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广受临床医生好评。您认为CSCO BC指南对我国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有何推动作用?

江泽飞教授:在最初制定CSCO BC指南时,我本人所设想的指南是希望既有中文版,又有英文版;既有纸质版,又有电子版;既有学术版,又有科普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在广大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完成了人工智能版CSCO BC指南,并且定期推出英文版发表在TBCR等国际期刊上,与国际同行分享交流。同时,我们与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殷咏梅教授等专家合作,也定期更新发布科普版CSCO BC指南。可以说,这种全方位、综合立体的方式,确实推动了我们指南的完善,也推动了指南在医教研等各个层面的落地实施。
 
CSCO BC指南不仅让更多的国际同行了解到中国专家的意见,还让我们自己的医生和患者能够及时了解新的学术进展,以及实用、可操作的诊疗路径和治疗产品。近年来,我们先后将一些国内的原研产品(如吡咯替尼、达尔西利、西达苯胺、特瑞普利单抗等)纳入指南。这些治疗方案都是通过徐兵河院士、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殷咏梅教授等中国专家领导的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所验证的,它们不仅在国际上发表和交流,传递了中国的学术“好声音”,也很快改变了国内的临床实践,并且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治疗可及性得到提高,因而能够被写入CSCO BC指南。今天我们走出去参加交流的时候,不少国际同行表达了羡慕之情,他们认为我们的指南既有国际性产品,又有国内原创产品,使得治疗方案更为丰富,患者选择也更多。
 
△2021年CSCO BC指南更新和人工智能医生研讨会及2022年CSCO BC指南患教版发布
 
《肿瘤瞭望》:近年来,国内外抗肿瘤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的发展迅速。您认为CSCO BC指南是如何兼顾国际前沿和中国特色,制定适应中国医生和患者的诊疗指南?

江泽飞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记得早年我们在讨论NCCN指南时,一开始觉得它令人耳目一新,很前沿、很新颖。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其中有些内容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有些产品在我国一直未获批,还有一些比较陈旧的方案依然保留在其中。随着我国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CSCO BC指南及时将这些中国研究和中国方案纳入指南,恰恰弥补了NCCN在我国“水土不服”的缺陷。
 
时至今日,CSCO依然非常重视制定符合国情、符合患者需求的指南。在CSCO理事长于金明院士的领导下,本届理事会专门召开了几次会议,召集各编辑小组的主要成员,传递信息和提出要求。我们既要保证指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又要确保其实用性和可及性。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成为医生们欢迎的口袋书和参考书。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基于指南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我们积累了更多合理、科学、客观的意见和数据后,在每年的指南更新中,我们会将其吸纳进去,使其更具可行性、更贴合中国国情、更加接地气。
 
向未来包容共享
让中国方案影响世界、惠及全球

《肿瘤瞭望》:过去我们主要借鉴NCCN、ASCO、ESMO等国际指南,今天您和许多中国专家广泛参与St.Gallen、ESMO、ABC等国际指南共识的投票和编写,而且CSCO BC在去年也首次尝试“出海”。您如何看待用CSCO BC指南和中国乳腺癌专家影响全球乳腺癌诊疗实践?

江泽飞教授: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指南,而且能够适用于和我们一样有共同需求的全球患者。这就好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餐饮习惯和文化,用筷子吃火锅、用刀叉吃牛排。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们要基于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合中国的方案来解决患者问题的必要性。我们并不排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新方法,但同时基于中国实践,我们在很多方面其实存在很大区别。
 
在今年的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中,有专家谈到HER2阳性乳腺癌术前使用曲帕双靶,术后是否可以不用帕妥珠单抗。这并非因为效果不好,而是由于医保问题。在欧美一些国家,由于帕妥珠单抗价格较高,医保无法覆盖,他们便考虑做减法。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并无做减法的理由,只是因为负担不起。而我国进口的原研药物已降价,国内的生物类似药可及性也非常好,因此我们无需因为费用的问题而刻意做减法。
 
当然,对于一些昂贵的国际产品,我们也不一定给予更高的等级。因为当同类的中国产品也可及时,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同一位置。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中国原研产品。由于这些研究本身是由中国学者牵头的,而且这些治疗方案的价格合理、医保报销、质量可靠,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很好的推荐等级中。以复发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晚期治疗为例,国内已经形成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大分子单抗和吡咯替尼等小分子TKI,以及T-DXd等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三足鼎立”格局,我们既包含了国际指南共识通用的治疗方案,也纳入了适合中国患者、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民族药企和中国方案的“出海”,CSCO指南也将适用于全球其他地区、有共同治疗需求的乳腺癌患者。
 
CSCO指南一贯遵循基于中国实际、发现临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原则,以使更多患者获益。正如我们理事会的总体目标所述,让国际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中国医生用上自己的指南。这一直是我们秉承的原则,也是我们未来继续努力的目标。
 
△中国专家参加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投票(上)以及CSCO BC指南国际巡讲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